美乐学 欢迎您!
课程导航

好校长成长进阶:从终身学习者到课改引领者的五维修炼

时间: 06-07

好校长成长进阶:从终身学习者到课改引领者的五维修炼

好校长成长进阶:从终身学习者到课改引领者的五维修炼

维度一:以终身学习筑牢专业根基

持续学习能力是教育管理者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教育领域的变革速度远超想象,从教学理念迭代到技术工具应用,从学生心理特征变化到社会教育需求升级,若不能保持学习敏锐度,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。

在30余年的教育管理实践中(历经班主任、学科教师、副校长、教育局副局长等多岗位),我深刻体会到:每一次系统学习都带来认知维度的突破。曾通过严格选拔进入华东师范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深造,在课堂上像学生般认真记录、课后积极与同行交流,这些经历不仅更新了教育理论储备,更重要的是学会了"跳出教育看教育"的思维方式——从社会发展趋势理解教育定位,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设计培养路径。

教育界泰斗刘道义先生的经历说服力。这位年过八旬的教材专家,至今保持每日6小时以上的学习习惯。在一次学术会议上,她用流利英语脱稿演讲的场景令全场惊叹。其治学严谨、思维敏捷的背后,正是持续学习积累的深厚底蕴。这印证了一个规律:教育工作者的专业高度,往往取决于学习的深度与长度。

校长的学习不仅是个人提升,更要转化为教师团队的成长动力。通过组织读书会、建立学习共同体、搭建分享平台,将个人学习成果转化为集体智慧。当教师从"被动学习"转向"主动研究",教研需求就会成为持续学习的内驱力,进而形成"学习-研究-实践-再学习"的良性循环。

维度二:以课堂实践强化教学引领

校长的教学话语权,最终要靠课堂实践来建立。曾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:部分管理者因事务性工作繁重,逐渐远离教学一线,对课堂的指导停留在文件传达层面,导致管理决策与教学实际脱节。

真正的引领型校长,必须是"站在讲台上的管理者"。每周固定2-3节的课堂教学,不是形式主义的作秀,而是深入了解教学现状的途径。通过参与备课、上课、作业批改、学生辅导等全流程,能精准发现教学环节的堵点——是教学方法陈旧?还是评价体系滞后?亦或是师生互动模式需要调整?这些一线观察,为制定针对性改进策略提供了直接依据。
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校长上课应选择能体现引领价值的内容。心理健康辅导、跨学科融合课程等小学科,反而更能发挥示范作用。通过展示"如何设计探究式学习""怎样引导学生合作交流"等具体方法,为教师提供可复制的教学模板。

除了亲自上课,深入课堂观察与指导同样关键。建议采用"蹲点式调研":连续一周跟踪某个班级的课堂,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、学生的参与度、课堂生成的问题,再通过一对一交流反馈改进建议。这种"现场诊断+个性化指导"的方式,比笼统的教学检查更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。

维度三:以专业素养构建教育底气

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,但现实中常面临非专业的干预——家长的过度要求、社会机构的无序渗透、无关事务的频繁进校园。这时,校长的专业底气就成为守护教育本质的屏障。

专业底气从何而来?首先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。当家长质疑"为什么减少作业量"时,能从认知科学角度解释"过度练习的边际效益递减";当社会机构推销"速成课程"时,能基于课程标准指出其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偏离。这种基于专业知识的回应,比简单的"拒绝"更有说服力。

其次是对教师群体的专业支持。当教师因外界压力产生职业倦怠时,校长要成为"专业辩护人"——用数据证明科学教学的成效,用案例展示专业成长的路径。这种支持能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,进而形成"教师专业自信-学生成长-社会认可"的正向循环。

更重要的是,校长要主动构建教育共同体。通过家长会、社区讲座等形式,向社会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;通过与高校、教研机构合作,引入专业资源提升办学水平。当教育生态中的各方都能理解教育的专业性,校长的决策就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。

维度四:以平台搭建赋能教师成长

教师的成长高度,往往取决于校长搭建的平台广度。回想自己的职业初期,正是老校长们的悉心引导,让我有机会参加省市级教学竞赛、与魏书生等教育名家交流,这些经历为专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搭建成长平台需注重"分层设计"。对新教师,重点是"师徒结对"——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一对一指导,从备课规范、课堂管理等基础技能入手,帮助其快速适应岗位;对骨干教师,侧重"项目驱动"——委托其主持教研课题、开发校本课程,在实践中提升研究能力;对学科带头人,提供"高端研修"机会——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、与高校专家合作研究,推动其向专家型教师转型。

"青蓝工程"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。以我校为例,每学年组织新老教师签订结对协议,明确"每周听课2节""每月联合备课1次""学期末共同展示1节课"等具体要求。这种"传帮带"不仅促进了新教师成长,也让老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更新了教学理念,形成"双向成长"的良好局面。

此外,要特别关注教师的"隐性成长"。通过设立"教学创新奖""教研贡献奖"等激励机制,认可教师在教学研究、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努力;通过建立"教师成长档案",记录其专业发展轨迹,让成长可见、可量化。

维度五:以课程改革推动教育升级

课程改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。面对"传统课堂比地震更可怕"的警示(曾听到地震幸存学生说出"再也不用上学"的痛心感言),校长必须扛起课改引领者的责任。

推进课改需把握三个关键:一是"理念先行"。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标,通过工作坊、案例研讨等形式,将"核心素养""学习方式变革"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。例如,在数学课堂中设计"真实问题解决"任务,在语文课堂中开展"跨媒介阅读"实践,让新课标要求真正落地。

二是"模式创新"。针对"为课改而课改"的形式主义倾向,强调"基于校情的创新"。有的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,开发"校园植物观察"项目;有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,构建"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"模式。这些创新不是简单复制,而是结合学校特色的个性化探索。

三是"评价护航"。建立"过程性评价+发展性评价"体系,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,更重视学习兴趣、思维能力、合作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;不仅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,更关注其课程开发、教学研究等专业能力的提升。通过评价导向的转变,引导课改向纵深发展。

教育行政部门、校长、教师是课改的"铁三角"。教育部门要做好政策引导,为课改提供资源支持;校长要做好组织实施,将课改要求转化为学校行动;教师要做好实践探索,在课堂中检验课改成效。只有三方形成合力,才能真正实现"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"的课改目标。

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,校长则是那个持灯引路的人。从终身学习者到课改引领者的五维修炼,既是专业能力的提升过程,更是教育情怀的升华过程。当校长真正成为"有思想的行动者、有行动的思想者",一所学校就有了持续发展的灵魂,一群学生就有了更光明的未来。
0.059049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