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中国医考品牌模式领导者
  • 教师实战经验倾囊相授
  • 国内知名的医学类综合教育机构

400-666-4820

护士考试实操必学:7类难扎血管穿刺技巧深度解析

来源:天津智杰教育 时间:06-15

护士考试实操必学:7类难扎血管穿刺技巧深度解析

护士考试实操核心:为何血管穿刺是关键考核项?

在护士资格考试中,静脉穿刺操作不仅是基础技能考核重点,更直接反映考生的临床应变能力与操作规范性。根据近年考试反馈,约60%的考生在实操环节因血管识别不准、穿刺手法不当导致扣分。其中,面对不同类型难扎血管时的处理能力,成为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因素。本文将围绕临床最常见的7类难扎血管,结合解剖特征与操作技巧展开详细解析。

类:隐匿性静脉(水肿/肥胖人群)

水肿患者因组织间隙液体积聚,静脉常被皮下水分覆盖难以观察;肥胖人群则因脂肪层较厚,静脉位置深在。针对这类血管,关键在于"定位-显影-穿刺"三步法:

首先依据解剖学知识锁定静脉走行区域(如贵要静脉、头静脉的体表投影),用指腹以3-5N压力轻压局部10-15秒,通过暂时驱散皮下液体或脂肪,使静脉轮廓显现;确认位置后,采用30°-35°进针角度,针尖斜面向上,缓慢穿透皮肤后调整角度至15°-20°,待有落空感后稍作停顿,观察回血情况。需注意肥胖患者静脉虽深但固定性好,穿刺时可适当增加进针深度,但避免刺穿血管后壁。

第二类:脆弱性静脉(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)

长期营养不良、恶病质或化疗患者的静脉壁弹性降低,胶原纤维减少,穿刺时易出现血管破裂或穿透。针对这类血管,操作时需遵循"轻、稳、慢"原则:

选择血管旁侧0.5cm处进针,针头方向与血管走行保持10°-15°夹角(近似平行),进针速度控制在1mm/秒;当针尖触及血管壁时,减小推进力度,利用针斜面的弧度缓慢切入管腔。特别注意:穿刺成功后固定针头时,避免过度牵拉,可用蝶形胶布交叉固定,减少针头移位风险。

第三类:空虚性静脉(大出血/失液患者)

血容量不足时,静脉因充盈度差呈扁瘪状态,管壁贴合,传统"见回血"判断法易失效。此时需采用"挑起进针法":

常规消毒后,左手拇指轻拉穿刺点远端皮肤(使血管拉直),右手持针与皮肤呈25°-30°进针,当针尖进入皮下约2mm(触及肌层)时,将针体放平(与皮肤呈5°-8°),利用针尖轻微上挑动作分离血管前后壁;此时即使无回血,若感觉阻力突然消失(进入管腔),即可缓慢推注少量生理盐水,观察局部是否肿胀(无肿胀则证明穿刺成功)。

第四类:高活动度静脉(儿童/躁动患者)

儿童或意识不清患者的静脉因肢体活动易滑动,穿刺时需强化固定与精准进针:

左手食指与中指分别按压血管两端(间距3-5cm),使血管固定于皮下;选择25G细针(减少对血管刺激),以30°-35°角度快速穿透皮肤后,立即调整角度至15°-20°,沿血管走行方向推进;见回血后,再平行送入0.5-1cm(确保针头完全进入管腔),随后用无菌敷贴"三向固定法"(穿刺点、针柄、延长管分段固定),降低活动导致的脱针风险。

第五类:表浅细小静脉(女性/老年患者)

女性及老年患者的手背、前臂静脉常表现为管径细(<2mm)、弹性差,穿刺时易出现"穿皮不穿管"现象。对此可采用"预热扩张法+小斜面穿刺":

穿刺前用40℃-45℃热毛巾湿敷穿刺部位5-8分钟(促进血管扩张),同时轻拍局部皮肤(刺激血管收缩反射);选择斜面长度≤1cm的短斜面针头(减少对血管损伤),以10°-15°超低角度进针(几乎与皮肤平行),当针尖斜面进入皮下后,缓慢推进至血管正上方,利用针梗的支撑力"挑"入管腔。注意:推注药液时速度宜慢(≤5ml/分钟),避免压力过大导致血管破裂。

第六类:成人头部骨缝静脉(四肢穿刺困难时)

在四肢静脉完全无法穿刺的特殊情况下(如大面积烧伤),可选择头部骨缝静脉。成人头部静脉多走行于顶骨、额骨骨缝间,需结合解剖标志定位:

以冠状缝、矢状缝为参考,用食指沿骨缝滑动(触感为凹陷性沟痕),确定静脉位置后,取5号半头皮针,与皮肤呈5°-8°超微角度进针(针尖几乎贴紧头皮),沿骨缝方向缓慢推进;当针尖进入骨缝深度约2-3mm时(有轻微突破感),停止进针并回抽,若见回血则证明进入静脉。需特别注意:头部静脉壁薄,固定时需用无张力敷贴,避免牵拉导致脱针。

第七类:小儿头部静脉(婴幼儿主要穿刺部位)

婴幼儿因四肢血管细短,头部颞浅静脉、额静脉是主要穿刺部位。针对小儿不配合的特点,需采用"安抚-固定-精准"三步策略:

操作前用玩具或抚触安抚患儿(降低哭闹导致的血管收缩),由助手固定患儿头部(一手托枕部,一手按压前额);选择24G头皮针,针斜面向上,与头皮呈5°-10°角度(几乎平行),沿静脉向心方向(从远心端向近心端)推进;当针尖进入皮下约1mm时,可见静脉局部轻微隆起(提示接近管腔),继续缓慢推进至有落空感;若未回血,可轻推0.1-0.2ml生理盐水(无肿胀则成功),随后用"工"字形胶布固定(针柄两侧各贴一条,延长管另贴一条)。需强调:小儿静脉管壁薄,严禁反复穿刺,一次失败后需更换对侧血管。

总结:提升穿刺成功率的3个关键细节

通过对7类难扎血管的分析可见,成功穿刺的核心在于:①精准的血管评估(结合解剖位置与患者个体特征);②灵活的手法调整(根据血管类型选择进针角度与深度);③稳定的心理状态(避免因紧张导致动作变形)。建议考生在备考时,除了掌握理论知识,更要通过模拟训练(使用静脉穿刺模型)强化手感,同时注意观察临床带教老师的操作细节,逐步形成个性化的穿刺技巧。

最后需提醒:无论面对哪类血管,严格执行无菌操作、与患者有效沟通(特别是小儿患者的安抚),都是确保穿刺成功的重要前提。掌握这些技巧,不仅能提升考试成绩,更能为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应急处理能力打下坚实基础。

校区导航
0.046189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