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接触的能源中,石油、煤炭、天然气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,这类资源形成周期极长,开采后难以在短时间内补充。与之不同的是,氢气作为清洁高能燃料,燃烧产物仅为水,被视为未来理想能源之一。
车用燃料方面,乙醇汽油是常见选择。它由乙醇和汽油混合而成,属于混合物。使用乙醇汽油的优势在于能减少含硫化合物排放,从而降低酸雨发生概率,但需注意的是,乙醇燃烧仍会产生二氧化碳,因此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有限。
维持人体正常运转需要六大基本营养素:油脂、糖类(如米饭、面食的主要成分)、蛋白质(存在于鸡蛋、牛奶、鱼类等食物中)、维生素(多来自蔬菜水果)、无机盐和水。其中,维生素的补充需特别注意——缺乏维生素A可能引发夜盲症,维生素C不足会导致坏血病,维生素D对骨骼发育至关重要,缺乏时易患佝偻病。
矿物质元素的摄入同样关键。钙元素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,充足的钙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;碘元素与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,缺碘或过量补碘都可能导致甲状腺肿大;铁元素参与血红蛋白合成,铁强化酱油的合理使用可辅助预防贫血;氟元素有助于牙齿健康,适当摄入含氟食物能降低龋齿风险;锌元素影响人体发育,硒元素则在防癌方面有一定作用,但需控制摄入量,过量会引发中毒。
需要警惕的是,霉变的花生、大米会产生黄曲霉素,这种物质毒性极强,即使经过高温处理也难以完全破坏,因此绝对不能食用。
合金在生活中应用广泛,如钢铁、硬铝、生铁、黄铜等。相较于纯金属,合金通常具有硬度更大、熔点更低的特性,这一特点使其在制造工具、设备部件时更具优势。
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、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。以衣物材质鉴别为例,区分羊毛(或蚕丝)与涤纶可采用燃烧法——羊毛燃烧时会散发出烧焦羽毛的气味,而涤纶燃烧则无此特征。
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有毒物质需特别注意:甲醛会破坏蛋白质结构,导致其变性,因此不能用于浸泡海鲜、蔬菜等食品;亚硝酸钠外观与食盐相似,但有毒性,不可替代食盐使用;一氧化碳是常见的有毒气体,需注意密闭空间内的通风安全。
去除油污的方法因原理不同而有差异:洗洁精通过乳化作用将油污分散成小液滴;汽油则利用相似相溶原理溶解油污;区分硬水和软水可借助肥皂水,泡沫丰富的为软水,浮渣较多的为硬水。
农作物生长需要氮、磷、钾三种主要元素。氮肥能促进叶片生长,使叶色浓绿;磷肥有助于增强作物抗旱能力;钾肥则可提高作物抗倒伏性能。常见氮肥包括尿素[CO(NH₂)₂]、碳酸氢铵(NH₄HCO₃)等;磷肥有磷矿粉[Ca₃(PO₄)₂]、过磷酸钙(含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);钾肥以硫酸钾(K₂SO₄)、氯化钾(KCl)为主;复合肥如硝酸钾(KNO₃)则同时含有两种或多种营养元素。
使用铵态氮肥(如NH₄NO₃、NH₄Cl等)时需避免与碱性物质混用,二者反应会释放氨气,导致肥效降低。例如,硝酸铵与氢氧化钙混合会发生反应:2NH₄NO₃+Ca(OH)₂=Ca(NO₃)₂+2NH₃↑+2H₂O,产生明显氨味。
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起,甲烷、臭氧、氟氯代烷等气体也会加剧这一现象,但需明确的是,二氧化碳本身不属于空气污染物。酸雨则与氮氧化物(如NO₂)、硫氧化物(如SO₂)相关,这些气体溶于水后会形成酸性降水,pH值通常小于5.6。
有机物的判断需注意,含碳化合物中,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、碳酸及碳酸盐等不属于有机物,其余如甲烷、乙醇、乙酸、蛋白质、油脂、糖类均为有机化合物。
淀粉遇碘变蓝是常见的化学现象,可用于检验淀粉的存在。蛋白质在高温、紫外线、强酸、强碱或接触甲醛、酒精等有机溶剂时会发生变性,结构被破坏。医疗中常用75%的酒精消毒,正是利用其破坏蛋白质结构的特性。
总结来看,中考化学对生活常识的考察注重实际应用,考生需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,结合具体场景灵活运用知识点,确保在考试中准确作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