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志愿的"第六选择":法语与我初相遇
2003年的夏天,我站在人生的个十字路口。那年高考发挥失常,原本稳定的排名出现波动,复习一年的决定在全家讨论后很快确定。那时填报志愿的态度多少带着些"随意"——毕竟是复读生,对志愿的执念远没有应届生强烈。
查录取结果的场景至今清晰。电话那头传来的"第六志愿录取"让我有些恍惚,连专业名称都记不太真切。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才发现,那个被我忽略的专业竟是法语。现在回想,这个"意外之选"倒像是命运埋下的伏笔——毕竟初中时就为《撒哈拉的故事》里的异域风情着迷,高中又总在图书馆翻巴尔扎克、萨特的原著,或许潜意识里早与这门语言有了联结。
父母的反应很有意思:父亲对本省211的名头很满意,母亲却犯起了愁。"小语种面窄,不如英语实在"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她理想中的女儿,应该读个英语专业,将来在本地中学当老师,稳定又离家近。但那时的我没想到,这个被母亲担忧的"小语种",后来会成为打开新世界的钥匙。
大学四年:在法语里触摸世界的温度
真正开始系统学习法语后,才明白语言远不止是单词和语法的堆砌。课堂上,老师会带着我们分析《小王子》的隐喻,讨论波伏娃《第二性》的现代意义;课后,法语角的活动总像小型的文化博览会——有同学分享魁北克的冬日庆典,有外教带来普罗旺斯的薰衣草香包,连食堂阿姨都能跟着我们学两句"Bon appétit"。
当然也有想吐槽的时刻:被动词变位绕到头晕的清晨,为准备专四考试熬夜背单词的夜晚,翻译文学作品时因文化差异卡壳的下午。但这些"难"后来都成了珍贵的记忆——当能流畅阅读《追忆似水年华》原著时,当用法语和法国交换生聊起加缪的《局外人》时,那些曾经的纠结突然有了意义。
毕业季的选择曾让我纠结。考研、留学、工作三条路摆在面前,按照最初的规划,考研是首选,留学备选,工作则是"兜底"。父母依然希望我读个硕士,延续"当老师"的稳定路径,我也跟着买了考研资料,每天准时出现在固定的自习室座位。直到那个周五的黄昏,一切开始悄悄改变。
中非合作的浪潮:语言能力与时代的共振
2006年的秋天,校园里的氛围有些微妙。原本安静的法语系突然热闹起来——大国企的招聘宣讲会一场接一场,"赴非工作"成了热门话题。后来才知道,这与当年11月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密切相关:国家与多个非洲国家签署大型工程协议,机场、港口、地标建筑等项目急需语言沟通人才。
记得那天傍晚,自习室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卷起,广播里放着当时流行的《秋天不回来》。正对着考研资料发呆时,室友气喘吁吁跑进来:"你快去礼堂!XX建工在招法语翻译,待遇比咱们想象的好太多!"我跟着去听了宣讲会,才发现原来除了"当老师",法语还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价值——参与国家工程建设,见证跨文化交流,在真实的项目中积累人生阅历。
最终我放弃了考研计划,加入了赴非团队。最初的犹豫早已被实践冲淡:在刚果(金)参与机场扩建项目时,用法语与当地工程师沟通技术细节;在喀麦隆的港口建设现场,为中资企业和当地工人搭建交流桥梁;甚至在工作间隙,用所学帮助当地小朋友辅导中文。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:语言从不是孤立的技能,它是连接不同文化、不同群体的纽带,更是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媒介。
十年回望:语言学习带来的底层改变
如今算起,学习法语已有十余年。这十年里,我见证了中非合作的深化,经历了跨文化工作的挑战,也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。回头看母亲当年的担忧,早已被现实消解——小语种的"小"从不是局限,反而是打开独特机遇的"钥匙"。
更重要的改变在思维层面。学习法语让我学会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:法语中的"优雅"不仅是语言风格,更是对生活细节的关注;法语文化中的"思辨"传统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分析问题的方式。这种能力迁移到工作中,让我在处理复杂项目时更具包容性;体现在生活里,则是对多元文化更开放的心态。
如果说最初选择法语是"偶然",那么坚持学习并将其转化为职业优势则是"必然"。这十年的经历让我明白:所谓"适合的路",往往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清晰;而语言作为工具,的价值不在于"找工作"本身,而在于它能带你接触更广阔的世界,让你在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。